资讯|论坛|资源|病例

搜索

首页 保健 文化 技术 资讯

科室导航:

中华文化是中医养生的根基

2016-02-22 15:24阅读: 来源:未知责任编辑:xnlin
[导读]中华文化是中医养生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中华文化是中医养生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华文化的本质、品格、哲理深刻地体现于中医文化之中,也创造了中医养生的根本优势。在哲理上,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二元辩证,整体论等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特别重视世界万物彼此之间的关联,并以“中和”(阴阳平衡)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中”即不走极端,“和”即不对抗。这种“中和”哲理形成了中医独特的个性和优势,也让中医文化成为中华文化最传统、最生动、最具体、最切身的载体,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所以说,中医,上可治国,中可治人、下可治病。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文化学者许嘉璐提出,中华文化“一体两翼”,一体就是中华文化的理念,包括伦理道德,一翼是中医文化,一翼是茶文化。

当今,人们的思想观念、健康理念、生态生活环境、工作生活方式以及健康需求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中医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方能达到身体最佳状态,谓之“体养”。

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取决于顺应天地人自然系统外在大天地的统一和人自身五行内在小天地整体的协调,尤其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中医养生方法,全部都是取法自然,取材自然,开发自身,顺应时序、地域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辨证施养”,通过保精、裕气、养神炼形的各种方法,充分维护、开发、激活自身潜藏的元气,以提高自身的调节能力、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健身强体,养寿延年的目的。因此,人应当十分注重顺应和利用四时变化法则以养生,顺应和利用地域环境类型特色以养生,顺应和利用人的体质和气质差异特质以养生,使人体与天时、地域环境处于相对适应的良好平衡之中,达到生命的最佳状态:“阴平阳秘”“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中国哲学的最高智慧在于天人合一。人的自身小天地和谐必须置身在天地大宇宙的和谐之中。当前,人的自身健康已经受到自然环境破坏的严重影响,人类应当立足中国哲理之根基求索顺应生态环境变化新的养生方法之外,更应当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敬畏自然,推介回归自然、节制欲望、简单生活、诗意栖居等既古老又新生的生活理念,扭转人类背弃自然的身影,阻止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延缓人类匆忙无序的脚步,消减人类贪得无厌的欲望,还自然一个自然而然,人类才能生活在这天地之间、自然之间,才能达“为天地立心”之目标,达到“万物一体的最高生态境界”。

[1][2][3]下一页


天地人中和通方能达到心理最佳状态,谓之“心养”。

健康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状态,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辩证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等四方面健全。我国中医体质学对健康有着独特的认识,认为健康是指不同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与其所处环境的身心和谐状态,及其表现对自然及社会环境良好的自适应调节能力。当今世界,发展快,变化大,欲望多,竞争激烈,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和不安,一些人的心理失衡,人的心理、精神疾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诸多疾病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可遏止的对无限度的欲望和利益的不当追求,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缺乏良好的自调适能力所造成的。俗话说:“病由心起,病须心治”“心安自健康”,说明心安是健康的前提,心态是健康的养分。中医文化中,“中”“和”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十分显著的特质。如“执两用中”“无过不及”“和而不同”“和实生物”“负阴抱阳”、“宁静致远”“天地人中和通为养生之本”“养生是实现神气形的中和通”、七情为治病之内因(孙思邈倡导养生十二少,其中少念、少欲、少好等皆在调摄精神情志)等等。

“心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节情绪,就是调适好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惊恐这七情常常是受到外在的各种刺激后引发的,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的心理反应,问题是能不能调适好。中医文化主张有所节制,正如孔子所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二是修养德行,即提升人的品德。孔子在《论语》中道:“智者乐,仁者寿。”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讲“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分享到: 0

热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16 © Xnl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438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