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资源|病例

搜索

首页 保健 文化 技术 资讯

科室导航:

浅谈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2016-02-24 01:02阅读: 来源:未知责任编辑:xnlin
[导读]浅谈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作者: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张宝增 张剑锋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往往容易让人们的认识有所模糊,更容易引起人们认为中医治未病就是无病先治,

浅谈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作者: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张宝增 张剑锋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往往容易让人们的认识有所模糊,更容易引起人们认为中医治未病就是无病先治,无病先用药的错误认识。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理论,来自于中医古籍,要分清什么是治未病,什么是养生和保健,必须纵观古籍中的论述,不能断章取义,才能理解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的真正内涵。
一、中医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首先要注重“治未病”一词中的“治”字,既然是“治”,就说明身体有问题才需要“治”,与健康之人的“养生”和“保健”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将中医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保健混为一谈。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纵观以上两段经文,可以发现,中医治未病有以下含义:
1、中医治未病是治“疾病”之“疾”,不是对健康人治疗,是把疾病消除在有不舒适感觉或症状的亚健康状态,也就是把疾病消除在“疾病”的“疾”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小毛病时期。
《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里就明确说明了一个问题,病虽然未发,却已可以见到患者体表有了色泽变化,所以,这时治之,称为“治未病”。那么,此时的治未病又是治的什么病呢?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再者,清代《世补斋医书》认为:“疾、病二字,世每连称。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未至于病,即宜药之,此则《内经》未病之旨,岂谓投药于无疾之人哉?”以“疾、病、疾病”古今词义异同理解“治未病”含义。“无疾”,健康人;初患苦为“疾”(临床前期);疾甚为“病”,患病。提醒“治未病”不是指“无疾”的健康人使用药物治疗。

[1][2][3][4][5]下一页



以上中医的疗疾治未病方法,就像是修理机器一样,不等机器不能运转,而发现机器有了缺润滑油或轻微的异常响声,或只是有的螺丝稍微松动,虽然没有任何零件损坏时,就要进行调整修理,以免造成缺油、螺丝松动等引起机器的损伤。又如:既然发现某种物体与另一种物体摩擦,已经产生了火花,就要及早消除产生火花的因素,消除隐患,这就是救治在火灾之前,也可以说是“救治未火灾”。
在临床上,属于中医疗疾治未病的范畴很多,如:困倦乏力、四肢酸软、失眠多梦、口干舌燥、心烦意乱、饮食无味、大便失调,小便黄赤,形寒肢冷,过度肥胖,头晕目眩,胸满腹胀,肩背沉紧,少气懒言,心悸气短,多食善饥,食少而胀,两眼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还有诸多气滞血瘀,固定的或移动的寒痹、湿痹,风痹,串气疼痛,移走疼痛以及蚁行症状等等,用现代仪器或检验手段又很难找出病位的所在,被现代医学定为亚健康状态,实际上,这些症状就属于“病”发之前之“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医根据四诊进行八纲辨证,就可以区别阴阳、虚实、寒热所属,采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对症治疗,就可以把诸多症状消除,避免了由疾向病发展,这就是实际意义的中医治未病之一。
2、中医治未病是养已病之脏,而治未病之腑;这是根据疾病在脏腑间相传理论确定的,不能追着病治,要迎着病而治;不能只知治淤,更应防腐防变;不能只治病灶,更要治疗无病灶的病因之位。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以上这段经文,字简而意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一句,本身就渗透了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圣人治病的观察入微,及早发现疾病的初发阶段,将疾病消除于“疾”的时期;二是说明病已成,受病之脏腑阴阳俱虚,气血已乱,已经达到虚不受补、实不受泻的危重阶段,所以,经文的后一句,“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了本脏腑受病之深,如果再直接在这个病灶下功夫,这个脏腑的吸收、排泄等功能几乎丧失,尽管用了看似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由于这个部位不能正常吸收药物的劲力,达不到预期的疗效,所以,不能等着口渴了再打井,临战再磨刀,应该尽量发现早期症状,早期治疗。一旦出现已病已乱之病灶,也不能直接治疗受病之位了,必须找到与病灶关联密切的病因之位,就如《灵枢经逆顺》篇中所论的:“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也就是说,与病灶密切关联的脏腑部位,虽然未受病,但是,病灶之邪却来源于此;比如:某些肠炎,是由于心火下移小肠而导致小肠发病的,如果直接治疗肠炎,疗效就会差些,如果直接消除心火之病源,则犹如釜底抽薪,此时的心脏虽然没发病,但也是处于有“疾”存在的时期,消除心火的过程,也就符合了经文所说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如果是在病灶不是太乱太盛的阶段,一是治其病源之脏,如同消除心火一样;二是对病灶予以适宜的治法;这样,就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使疾病愈而不易复发;这应该才是《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之本意。

分享到: 0

热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16 © Xnl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438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