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以皮肤紫癜、出血性胃肠炎、关节炎及肾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损害称为紫癜性肾炎。
本病是机体对某些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的全身广泛性小血管炎。其致病原因可能与感染、食物或药物过敏、虫咬、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肾损害是由于血循环中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肾脏内沉积所引起的,属于免疫复合物性肾炎,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年龄越大,肾脏受累越常见,肾炎病变也越重。
识病机 明证候
紫癜性肾炎主要是由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复感外邪而发病。机体先天气阴两虚,营血又有伏热,外又复感风热、湿热之邪,从而两热相搏、血热炽盛,灼伤肌肤络脉,血溢肌表发为紫癜。《证治汇补》说::“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肌肤而发斑。”或因食异物秉体不受,或因虫咬,或因误用辛散之品,以致表虚里实,热毒乘虚而入,外溢肌肤而发紫癜;热毒内扰胃肠,阻遏气机,损伤肠络则腹痛、便血;热毒深入下焦,灼伤肾络,血渗尿中则见尿血;热伤肾关,肾失封藏,精微下泄则产生蛋白尿;热毒内蕴,久留不去,日久精血流失过度,气虚血滞脉络痹阻,转为脾肾亏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化气行水,导致水湿停聚,泛溢肌肤而发水肿。
若久病失养,误治可致脾肾阳气衰微,中焦升降失司,下焦开阖无权,弱毒内聚,浊阴上逆,以至出现尿少、尿闭、水肿、恶心呕吐重证,甚至浊毒入血犯脑,而发神昏、谵语等危候。正如《证治汇补》所说:“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徒增呕吐,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呕吐,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
紫癜性肾炎的肾外症状表现为:①出血性和对称性分布皮疹。皮疹初起时为红色斑点状,压之可消失,以后逐渐变为紫红色出血性皮疹,稍隆起于皮表,常对称分布。②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痛,多为轻度疼痛,部分病例可有关节肿胀和活动受限。常见受累的关节为膝、踝和手。症状多于数日内消失,不遗留关节变形,但在活动期可复发。③腹痛,以脐周及下腹为主,多为阵发性绞痛,可伴恶心、呕吐及血尿,偶见吐血、便血。④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偶见咯血、高血压脑病或紫癜性病变所致的抽搐、瘫痪、昏迷等。肾脏症状表现为水肿、血尿、蛋白尿、肾性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由于本病肾组织学改变不一,所以临床表现轻重悬殊,可分为5型:①轻型,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病理上多属微小病变或局灶性、节段性改变,预后良好。②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为特征。病理变化多属于局灶性、增殖性肾炎或弥漫增殖性肾炎,预后良好。③慢性肾炎综合征,表现为起病缓慢,皮损消退后肾炎持续存在,常伴有肾功能减退。此型常见于成年人,病理变化呈弥漫增殖性肾炎,常伴有不同程度新月体形成,预后较差。④肾病综合征,具有典型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多伴有肾功能减退,病理变化呈弥漫增殖性肾炎,常伴有不同程度新月体形成,预后差。⑤急进性肾炎,起病急,早期即有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明显,病变急剧变化,常在短期内死于肾功能衰竭。病理学检查50%以上肾小球可有新月体形成。此型虽少见,但预后严重。
善辨证 巧施治
本病可由外邪,内伤等原因所引起,病情多虚实错杂,故其辨证,首当辨明标本虚实之主次。初期往往先有紫癜,以标实为主,当辨风邪、热毒瘀血之偏盛;后期紫癜多已消退,应按照血尿、水肿加以辨证,以本虚为主,当辨气虚、阴虚、气阴两虚及阳虚之轻重。
1.风热夹瘀 发热咽痛、皮肤紫癜、腹痛或关节肿痛、血尿或便血、大便干结、脉滑数、苔薄黄、舌质红者。治宜祛风清热,凉血止血。方用大连翘饮加减:药用连翘、银花、生地、赤芍、归尾、防风、乌梅、甘草、丹皮、白茅根、玄参、荆芥炭、土大黄等。
2.热毒壅盛 热退后紫斑增多、关节热痛、尿血或便血、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滑数、苔黄舌红或挟瘀斑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用广犀角、生地、赤芍、丹皮、紫草、茜草、忍冬藤、土大黄、地榆炭、碧玉散等。
3.肝肾阴虚 紫癜逐渐消退,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腰酸乏力、手足心热、脉小弦、苔中剥、舌光红者。治宜滋肾柔肝,活血通络。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药用生地、淮山药、山芋肉、枸杞、菊花、女贞子、旱莲草,丹皮、五味子、金樱子,甘草,茜草、土大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