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可由局部和全身因素导致,也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局部因素包括鼻外伤、鼻腔炎症、鼻中隔偏曲、鼻腔及鼻窦肿瘤,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止血或相应治疗;全身因素涵盖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内分泌失调,应针对病因进行检查和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鼻出血多与外伤等有关,家长要教育习惯和正确止血,频繁或量大时及时就医;老年人常与心血管疾病等有关,要控制指标、保持湿润,出血不止或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孕妇因激素变化易出血,要保持空气湿润,严重时及时就医且避免用影响胎儿的药物。
一、局部因素导致的疾病
1.鼻外伤:鼻部受到撞击、挖鼻等外力作用可能损伤鼻黏膜血管,导致鼻出血。儿童天性活泼好动,玩耍时容易碰撞到鼻子;成年人在工作或运动中也可能发生鼻外伤。若损伤较轻,可通过按压鼻翼等方法止血;损伤严重时,可能需要就医进行清创缝合等处理。
2.鼻腔炎症:鼻炎、鼻窦炎等炎症刺激可使鼻黏膜充血、肿胀,容易破裂出血。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过敏原后,鼻黏膜会出现过敏反应,频繁打喷嚏、流鼻涕,增加鼻出血的风险;鼻窦炎患者鼻窦内脓性分泌物刺激鼻黏膜,也会导致鼻出血。治疗上需针对不同类型的炎症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鼻喷激素、抗生素等。
3.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向一侧或局部有突起时,该侧鼻黏膜较薄,受气流冲击大,容易干燥、糜烂出血。鼻中隔偏曲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外伤等原因引起。症状较轻者可通过使用鼻用润滑剂等缓解症状,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矫正。
4.鼻腔、鼻窦肿瘤:良性肿瘤如鼻纤维瘤、乳头状瘤等,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等,肿瘤组织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鼻咽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涕中带血,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可能增加。一旦怀疑鼻腔、鼻窦肿瘤,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诊断后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
二、全身因素导致的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这类疾病在儿童和成年人中都可能发生,患者除鼻出血外,还可能有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表现。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补充血小板、化疗等。
2.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时,尤其是血压突然升高,可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老年人患高血压的比例较高,鼻出血可能是血压控制不佳的一个信号。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诱发血压升高的因素。
3.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流感、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发热时,鼻黏膜充血、干燥,容易出血。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感染这些传染病。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水,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保持鼻黏膜湿润。
4.内分泌失调:女性在经期可能出现鼻出血,称为“倒经”,与内分泌变化有关。一般出血量较少,经期结束后可自行缓解。若出血量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需就医检查。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鼻出血较为常见,多与鼻外伤、鼻腔炎症、不良习惯(如挖鼻)等有关。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挖鼻。鼻出血时,不要让孩子仰头,以免血液误吸引起窒息,可让孩子身体前倾,按压鼻翼止血。若鼻出血频繁或出血量较大,应及时就医,排除血液系统等疾病。
2.老年人:老年人鼻出血常与心血管疾病、鼻黏膜萎缩等有关。平时应注意控制血压、血糖,保持鼻腔湿润。鼻出血时不要惊慌,可先自行按压止血,若出血不止或伴有头晕、心慌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3.孕妇: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鼻黏膜容易充血、水肿,增加鼻出血的风险。孕妇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用力擤鼻。鼻出血时可采取简单的止血措施,若情况严重,应及时就医,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