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求。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邪,即去其有余;虚证宜补正,即益其不足。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实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实证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虚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的特点。
实证是非常笼统的概念,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其病因病机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以寒热显著、疼痛剧烈、呕泻咳喘明显、二便不通、脉实等症为突出表现;二是内脏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以及形成痰、饮、水、湿、脓、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因此,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热邪、燥邪、疫毒为病,痰、饮、水气、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等病理改变,一般都属实证的范畴。
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产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因而各自有着不同的证候表现,所以很难以哪几个症状作为实证的代表。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激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并不明显。
人体正气包括阳气、阴液、精、血、津液、营、卫等,故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髓亏虚、营虚、卫气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根据正气虚损的程度不同,临床又有不足、亏虚、虚弱、虚衰、亡脱之类模糊定量描述。
虚证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如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各脏腑虚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临床一般是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虚实真假】
虚证与实证,都有真假疑似的情况。所谓"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就是指证候的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是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如热结肠胃,痰食壅积,湿热内蕴,瘀血停蓄等,由于大积大聚,以致经脉阻滞,气血不能畅达,因而表现出一些类似虚证的假象,如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但仔细观察,则可见虽默默不语却语时声高气粗;虽倦怠却动之觉舒;虽羸瘦而胸腹硬满拒按;虽脉沉细而按之有力,故知病变的本质属实,虚为假象。
真虚假实 是指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实盛现象。如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因而出现腹部胀满、呼吸喘促、二便闭涩等症。但仔细观察,则可发现虽腹部胀满而有时缓解,或内无肿块而喜按,虽喘促而气短息弱;大便虽闭而腹部不甚硬满;且脉必无力,舌体淡胖,并有疲乏、面色萎黄或苍白等症,故其本质属虚,实,只是假象。
虚实真假的辨别,杨乘六指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牢也。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古今医案按》)。可见虚实真假之辨,关键在于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其次是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病人整个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也是辨析的依据。此外,还要注意证候中的可疑之处。
应当指出,临床上反映于虚实方面的证候,往往虚实夹杂者更为常见,即既有正气虚的方面,又有邪气实的方面。病性的虚实夹杂与虚实真假是难以截然区分的。临床辨证时,应区分虚实的孰轻孰重,并分析其间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