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发病。《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肥翘逍槭芊纾?风入于夹口之筋边,是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令口?菲б病!保?说明本病是由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而得。风邪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风邪入中经络,易与寒、热、疾等邪为患,且久病致瘀,瘀血阻滞,病程迁延。此外,鉴于外风与内风之间常可相互影响,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亦可兼夹外风,故内外合邪为患,亦是本病发生和转归又一病因病机特点。 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一部分病人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故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痹。
本病通常呈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于几小时内达到顶峰。部分病人在起病前几天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的轻度疼痛,数日即消失。或压迫面神经可产生不适感觉。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面、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病倒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闭目时,则因眼球转向上、外方露出角膜下缘的巩膜。鼓颊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病侧的眼轮匝肌反射减弱或消失,眼睑震颤明显减弱。
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因在面神经管中的被侵部位不同而出现一些其他症状。如面神经受损在茎乳突孔以上而影响鼓索神经时,尚有病侧舌前2/3味觉障碍。如在发出镫骨肌分支以上处遭受损害,则尚有味觉损害和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被累及时,除有面神经麻痹、听觉过敏和舌前2/3的味觉障碍外,还有病侧乳突部疼痛,以及耳廓部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构成所谓亨特综合征。此外尚有病侧的泪液分泌减少,病侧面部出汗障碍,但此时无耳道内或鼓膜上的疱疹。
诊断要点:
一、本病为急性起病,数小时至数天内瘫痪症状达到高峰。
二、临床表现主要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三、排除中枢性病变引起的表情肌瘫痪。
在治疗上,一般而言,不论中医或西医,内服或外治,本病初起多疗效佳,病程迁延日久,则治疗效果不甚明显,须内外结合,综合论治。
本病辨证论治当辨清外感与内伤。病发初起,多因外感风寒、风热之邪引起;久病则风邪与疾、瘀互结,甚至伤及正气。故本病的治疗方面,初期以疏散风邪为法,后期多以祛风化痰、益气活血等治法为主。
1.风寒袭络
主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和营。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炙麻黄9g,熟附子10g,细辛3g,桂枝9g,防风12g,白芷10g,白芍15g,川芎9g,秦艽18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表虚自汗者去炙麻黄加黄芪30g、白术10g以益气团表;兼头痛者加羌活10g、葛根30g以疏风解痉、清利头目;兼痰浊阻络者加胆南星10g、白芥子10g以化痰通络。
上一页[1][2][3][4][5][6][7][8][9][10] ... 下一页
2.风热袭络
主证:突然口眼?沸保?眼睑闭合不全,伴口苦,咽干微渴,肢体肌肉酸楚,舌边尖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泰艽18g,川芎9g,当归9g,赤芍12g,石膏30g,羌活9g,防风9g,细辛1.5g,黄芩12g,生地18g,僵蚕6g,全蝎6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若风热表证明显者,可去细辛、羌活,加桑叶9g、蝉蜕6g以加强疏散风热之力;兼头晕目赤者,加夏枯草18g、栀子12g以清肝泻热;兼风痰阻络者,加白附子6g、胆南星12g祛风化痰。
3.风痰阻络
主证:突然口眼?沸保?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浊或腻,脉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