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中风: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喁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病证。西医的脑血管意外、面神经麻痹,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中风的诊断要点
发病急骤,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或卒然昏倒,神识昏蒙或不省人事。
常发生于中年以上,老年尤多。
病前多有头痛、眩晕、肢麻、心悸等症状,多因暴怒、饮食、劳倦诱发。
本证应与厥证、痫证、痉证鉴别。
作CT等检查,常可发现脑部病变。
中风的辨证分析
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过度,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其病机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
临床上根据有无突然昏仆,而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无神志变化;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重,多有神志变化。治疗前者宜豁痰熄风,活血通络;中脏腑者,当分闭、脱证治之;恢复期宜标本兼顾,并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中风
1.中经络
风痰阻络型
【证见】 突然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肌肤麻木,甚则半身不遂。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 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
1.主方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合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白附子12克,僵蚕10克,全蝎5克,法半夏15克,胆南星12克,地龙10克,陈皮6克,钩藤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痰瘀交阻者,可酌加丹参20克、桃仁10克、赤芍12克。
上一页[1][2][3][4][5][6][7][8][9][10] ... 下一页
2.中成药
(1)川芎嗪注射液,150毫克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益脑复健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3)脑血康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熄风化痰汤(湖南中医学院验方)
处方:钩藤15克,半夏、天南星、天麻、红花、生姜、桂枝各10克,竹沥10毫升,甘草5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上一页[1][2][3][4][5][6][7][8][9][10] ... 下一页
(2)培元通经熄风汤(武明钦验方)
处方:当归10克,生黄芪30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天竺黄10克(后下),全蝎8克,白蒺藜15克,地龙15克,胆南星10克,竹沥汁20毫升,天麻15克,钩藤15克,白附子10克,桂枝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3)散风通络汤(《辽宁中医杂志》)
处方:稀莶草15克,老鹳草12克,桑枝20克,牛膝12克,秦艽12克,木瓜10克,地龙10克,海风藤15克,丹参12克,赤芍10克,土鳖虫10克,全蝎6克,僵蚕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阴虚阳亢型
【证见】 平素头晕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语言不利,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 平肝熄风潜阳。
上一页[1][2][3][4][5][6][7][8][9][10] ... 下一页
【方药】
1.主方镇肝熄风汤(张锡纯《衷中参西录》)加减
处方:代赭石30克,白芍、天冬、玄参、菊花各15克,钩藤、龟板、龙骨、牡蛎各20克,天麻12克,牛膝18克。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风痰阻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
(1)赵氏中风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天麻、黄芩、钩藤、玄参、怀牛膝、丹参、夏枯草各9克,生地黄12克,生牡蛎、石决明各30克。水煎服。
(2)平肝熄风汤(王明河验方)
处方: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2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麦冬10克,蝉蜕9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知母15克,夏枯草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上一页[1][2][3][4][5][6][7][8][9][10] ... 下一页
2.中脏腑
闭证
【证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红,目赤,口噤,气粗,肢体偏瘫,或兼拘急。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 清肝熄风、开窍。
【方药】
1.主方羚羊角汤加减
处方:羚羊角0.3克(锉末冲服),菊花、夏枯草各15克,石决明、龟板各30克,生地黄、钩藤各20克,白芍15克,牡丹皮、天竺黄、黄芩各10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