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于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广谱抗菌、肿瘤滑溜,以及经插管输液(特别是高营养治疗)、透析疗法等患者。以白念珠菌最为多见,多数伴细菌感染。大多发生在严重原发疾病的后期。
疾病诱因
1.患者本身存在免疫机能低下;
2.化疗、激素应用使机体免疫机能进一步受损;
3.局部定植的真菌易从受损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粘膜播散入血;
4.长时间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应用,可降低机体对定植菌的抵抗力;
5.中心静脉导管及各种侵入性导管的应用;
6.人工气道及呼吸机治疗。这些因素在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中可能是相互因果作用。
疾病诊断
由于真菌败血症的病原体在血液中存留时间较短,随之即滞留于侵入器官和组织中,因此,血培养阳性率不高(血培养阳性为30%-50%),早期诊断困难,目前尚无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因此,对真菌败血症的诊断不能仅依靠血培养阳性而应综合考虑。
血培养仍是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同时培养阳性并不简单意味侵袭性疾病的存在,也可以是局部定植,故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真菌败血症血行播散常易侵犯肾脏,尿培养阳性率较高。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继发真菌败血症往往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早期诊断困难,而眼被认为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称为真菌性眼内炎,因此,对疑为真菌败血症患者应及时作眼底检查。
临床多有发热,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但往往难以与细菌性感染相区别。若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后仍有发热,并有肌痛、关节痛、内眼炎或心动过速、呼吸困难或皮肤有红斑丘疹结节应高度怀疑本病的可能。
诊断与预防
对高危病人应加强真菌感染的监测,常规定期(2-3次/周)行血液、痰液、尿液及引流液真菌培养,对怀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引起者应及时拔除或更换导管,对原发病严重易患因素一时不能去除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真菌治疗,常用氟康唑50-100mg,每日1次口服,时间5-7天。
临床上真菌血培养结果有滞后性特点,血培养均在5-7d后才有结果,故在临床上如高度怀疑真菌性败血症时,可先行抗真菌治疗。有学者认为真菌败血症48h后才行抗真菌治疗与高病死率明显相关。
真菌败血症的治疗关键是去除各种诱因,及早期应用有效抗真菌药物。随着对抗真菌药物抵抗增加,药敏试验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1.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抗菌谱较广,但由于即刻的毒性作用(发热、寒战等)以及严重肾损害而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两性霉素B用量要足,对危重患者,疗程至少4周以上。该药毒副作用较大,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两性霉素B用量自5mg/d起,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日递增5mg至1mg/(kg.d),一般为25-50mg/d。疗程根据病情及培养结果而定,一般2-4周。有效率达50%左右。治疗失败多与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有关。
有学者认为,两性霉素B治疗前使用糖皮质激素(逐步增加剂量)及补钾等对症处理后,可以减少肾损害发生率。
目前已有两性霉素B脂质体替代。两性霉素B脂质体用法用量同两性霉素B。其脂质体可增强药物的稳定性,能充分发挥两性霉素B的最强杀菌效能,其毒性较两性霉素B降低10倍之多,而且同一剂量的这两种药疗效相当。因此,两性霉素B脂质体耐受性及安全性远超过两性霉素B,是一种相当安全而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2.氟康唑:氟康唑用量为400mg/d。,但氟康唑对曲菌、毛霉菌抗菌作用差,且其抗真菌作用远差于两性霉素B。国外资料也认为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别是真菌全身感染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
3.伊曲康唑(斯皮仁诺):新一代的抗真菌药。具有良好的抗真菌作用。
4.两性霉素B+氟康唑
对真菌性败血症患者,主张联合大剂量用药,目前认为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是治疗真菌病的最好联合方案。但应注意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可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代替。
真菌性败血症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差,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真菌治疗的同时,还应重视支持治疗,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防止病情进展。
真菌血症都应尽早进行抗真菌治疗,但药物的选择及疗程的长短可根据病情有所区别。对病情较轻,不需卧床的患者可给予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治疗,疗程7-14天即可;对危重病人合并念珠菌血症强调给予两性霉素B加用氟胞嘧啶治疗,疗程至少4周以上,两性霉素B总量应超过1000mg。
两性霉素B
1、抗凝药应用持续时间: 目前的抗凝药主要有华法林,均为口...[详细]
糖尿病饮食治疗,不只是不吃甜食和减少主食摄入量,还必须做...[详细]
蔬菜每个人都吃,但大多数人却忽略了蔬菜的营养价值,如蔬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