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出血严重可由局部和全身因素导致。局部因素包括牙龈炎与牙周炎(牙菌斑等刺激、儿童及生理期女性易受影响)、牙齿外伤(外力撞击或咬硬物致牙龈破损出血)、不良修复体(不合适修复体机械刺激致牙龈炎症出血);全身因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致凝血异常出血)、内分泌紊乱(妊娠时雌激素升高、糖尿病致凝血及细菌滋生出血)、其他全身疾病(肝硬化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维生素C缺乏致牙龈脆弱出血)。应对时,局部因素需口腔清洁、牙周治疗、外伤处理、调整修复体;全身因素要针对具体疾病治疗、控制血糖、调整饮食等。
一、局部因素导致牙齿出血严重
1.牙龈炎与牙周炎:
牙龈炎主要是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物堆积在牙龈边缘,引起牙龈组织的炎症反应。牙菌斑中的细菌及其毒素会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红肿、易出血,若病情发展为牙周炎,除了牙龈炎症,还会出现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牙齿支持组织破坏,出血情况会更严重。研究表明,约70%-80%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炎,牙菌斑的持续存在是其主要病因,在青少年中,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也容易引发牙龈炎进而导致出血。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口腔卫生较差,如未按时刷牙、刷牙方法不正确等,也可能出现牙龈炎导致牙齿出血,尤其是处于替牙期的儿童,牙齿排列不齐等情况更易导致局部清洁困难,增加牙龈炎的发生风险。女性在生理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使牙龈对局部刺激更敏感,原本就有牙龈炎的女性在生理期牙齿出血可能会更严重。
2.牙齿外伤:
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咬硬物等情况导致牙齿折断、牙龈撕裂等,会引起严重的牙齿出血。例如,运动时不慎摔倒撞击到牙齿,或者进食时咬到过硬的食物导致牙齿折裂,牙龈组织破损,出血往往比较明显。这种情况在青少年运动爱好者中较为常见,由于他们活动量较大,牙齿外伤的风险相对较高。
老年人如果牙齿本身有磨损、松动等情况,在受到轻微外力时也可能导致牙齿出血,因为牙齿支持组织的退变使其更容易受伤出血。
3.不良修复体:
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会对牙龈组织产生持续的机械刺激,导致牙龈炎症、出血。比如假牙的边缘不贴合,过于尖锐或不光滑,长期摩擦牙龈,引起牙龈红肿、出血。这种情况在佩戴假牙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佩戴假牙时间较长且未定期检查调整的人群。
二、全身因素导致牙齿出血严重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的重要成分,血小板减少时,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正常范围,骨髓穿刺等检查可发现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等异常。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牙龈出血可能是首发症状之一,且出血往往不易止住。这种疾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和成人均可患病。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异常的白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从而出现牙龈出血,且常伴有牙龈肿胀、贫血、发热等其他症状。白血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需要通过骨髓象等检查明确诊断。
血友病:这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性疾病,由于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患者会出现自发性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止的情况,牙龈出血也是常见表现之一。男性患者居多,有家族遗传病史。
2.内分泌紊乱:
妊娠:女性在妊娠期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牙龈炎症和出血,尤其是妊娠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出血情况可能较为明显。据统计,约有50%-100%的孕妇会出现妊娠期牙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细菌容易滋生,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糖尿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牙齿出血不易止住。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牙周炎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且牙齿出血更严重。
3.其他全身疾病:
肝硬化: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同时脾功能亢进使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肝硬化患者往往有长期的肝脏病史,如乙肝、丙肝等,牙龈出血可能是其肝功能恶化的一个表现。
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缺乏时会导致牙龈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合成障碍,牙龈变得脆弱易出血。长期素食、挑食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C缺乏,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由于饮食单一,儿童可能会出现维生素C缺乏性牙龈出血。
三、应对建议
1.局部因素应对:
对于牙龈炎、牙周炎引起的出血,首先要进行口腔清洁,如正确刷牙(推荐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牙线等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然后可到口腔科进行洗牙等牙周治疗。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牙齿外伤导致的出血,应及时就医,根据牙齿损伤的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如牙齿折断的修复、牙龈撕裂的缝合等。
对于不良修复体引起的出血,要及时到口腔科调整或更换修复体,确保修复体与牙龈组织贴合良好,减少对牙龈的刺激。
2.全身因素应对:
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牙齿出血,需要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进行升血小板等治疗,白血病需要进行化疗等综合治疗,血友病则需要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等。对于这些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在口腔科治疗时要注意预防出血不止的情况。
妊娠相关的牙龈出血,孕妇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口腔清洁护理。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牙龈出血情况通常会有所改善。
糖尿病患者出现牙齿出血时,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注意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
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牙龈出血,要调整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橙子、柠檬、西兰花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C制剂。
肝硬化患者出现牙龈出血,要积极治疗肝硬化,改善肝功能,同时注意口腔操作时的止血措施,避免出血过多。
菜刀切到手指是否需要打破伤风针,应根据伤口深度、清洁程度...[详细]
包皮系带撕裂或断离后,轻微撕裂可自行处理,严重撕裂或断离...[详细]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体温在36℃至37.5℃之间都正常,但由于体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