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温存在个体差异不同部位范围有别体温低于36℃属偏低,生理性偏低因环境因素或特殊生理状态,病理性偏低由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感染等疾病导致,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需注意,生理性偏低可通过保暖回升,病理性需就医针对原发病治疗。
一、正常体温范围界定
正常人体温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成年人腋下体温正常范围为36℃~37℃,口腔体温稍高于腋下(约36.3℃~37.2℃),直肠体温相对更高(约36.5℃~37.7℃)。因此,体温低于36℃属于体温偏低情况。
二、生理性体温偏低情况
(一)环境因素影响
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如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穿着过少等,机体散热增加,可出现体温低于36℃,通过增添衣物、进入温暖环境等措施后体温可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此类属生理性体温偏低,通常无明显不适表现。
(二)特殊生理状态
部分人群因自身代谢特点,基础体温略低,如婴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相比成人更易受环境影响出现体温偏低;老年人因代谢率降低,也可能出现基础体温偏低情况;女性在月经期或孕期,体温可能有生理性波动,部分女性基础体温稍低于正常范围,但一般仍在35.8℃~36.8℃波动范围内,若未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多属生理性。
三、病理性体温偏低情况
(一)疾病因素
1.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可导致体温低于36℃,常伴随乏力、畏寒、水肿等表现。
2.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性疾病,可影响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导致体温过低,多伴随寒战、精神萎靡、心率加快等症状。
3.休克: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状态下,机体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产热减少,可出现体温低于36℃,同时伴有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表现。
4.低血糖:严重低血糖时,机体能量代谢紊乱,也可能出现体温偏低,常伴有多汗、心悸、手抖等症状。
四、特殊人群体温偏低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环境温度变化、保暖不当等易导致体温偏低,家长需注意根据环境适时增减儿童衣物,加强保暖,若儿童体温持续低于36℃且伴随精神差、吃奶不佳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病理因素。
(二)老年人
老年人代谢慢,体温偏低时更需关注,若出现体温低于36℃,需警惕是否存在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因体温过低引发不良后果,如影响血液循环等。
(三)基础疾病患者
患有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本身更易出现体温异常,若出现体温低于36℃,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基础疾病进展对体温的影响。
五、体温过低的应对与处理
若为生理性体温偏低,通过增添衣物、进入温暖环境等保暖措施,体温多可逐渐回升至正常;若考虑为病理性体温偏低,需及时就医,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需补充甲状腺激素,感染性疾病需抗感染治疗等。需注意,非紧急情况下避免自行滥用药物提升体温,尤其是低龄儿童,优先采用非药物的保暖等干预措施。
菜刀切到手指是否需要打破伤风针,应根据伤口深度、清洁程度...[详细]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体温在36℃至37.5℃之间都正常,但由于体温...[详细]
子宫后位怀孕后是否容易出现腰酸,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