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煎煮中药和正确的给宝宝喂药,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很多家长虽然认可服用中药效果好,副作用小,但是因为顾虑中药的煎煮和喂服困难,而舍弃中药,实际上如果掌握方法,中药的煎服非常简单易行。结合笔者的临床工作经验,将中药的煎煮做以下总结,供家长朋友参考。
一、煎药所用的器具
一般选择专用的煎药砂锅,如果没有,可以选择搪瓷杯,一定不要选择铁锅、铝锅等,没有用过的或者是很长时间不用的砂锅,一般要先用清水洗净,然后加入少许小米,加适量水,煮沸后再用小火煮十分钟左右,将小米煮熟,放凉后刷净即可用来煮药。所用的火源一般以炭火最好,其次选用烧煤的炉子,再次选用煤气或天然气,最好不要选用电磁炉或微波炉。
二、煎药所用的水和水量
小儿喂药相对困难,因此合适的药量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对胃气的损耗,对疗效影响至关紧要。煎药的水一般选择自来水或矿泉水,先用自来水浸泡半个到一个小时(按季节不同而已),加水的量以泡完药后,水刚刚漫过药来为宜,即泡完药后,达到“水里有药,药里有水”的状态。
三、煎煮时间
所有的药一般煎煮两遍,然后将两遍的药混合在一起,分三次口服,治疗感冒、发烧的药,需要短煎,一般第一遍在煮沸后再熬十分钟左右就可以,第二遍15-20分钟即可。火的大小一般以中火或小火为宜,结合锅中水的量,水的量较多,可以适当大火,水的量较少,可用小火,注意在煎煮的过程中要勤搅拌,避免糊锅,在煎药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中间添水。
四、煎煮的药量。
煎煮的药量非常关键,量太少,有效成分不能充分煎煮出来,影响药效,量太多,小儿不能完全服用,并且易损耗小儿的胃气,也会对疗效产生影响,按照年龄,一般煎取药液的量参照以下的标准:
三个月以内的小儿,一共煎取30-50毫升,分4-5次服用;
三到六个月的小儿,一共煎取45-75毫升,分3-4次服用;
六个月到一岁的小儿,一共煎取60到90毫升,分3-4次服用;
一岁到二岁的小儿,一共煎取90-120毫升,分3-4次服用;
二岁到三岁的小儿,一共煎取120-150毫升,分3-4次服用
三岁到五岁的小儿,一共煎取150-200毫升,分3次服用
五岁到七岁的小儿,一共煎取189到250毫升,分3次服用
七岁到十二岁的小儿,一共煎取300毫升,分2-3次服用
十二岁以上的小儿,一共煎取300-500毫升,分2-3次服用。
一剂药应在24小时内服完,秋冬季节,气温较低,剩余的药液在常温下储存,下次服用时用热水隔着杯子烫热即可,但是在夏季,气温较高,下次的药液特别是隔夜的药应在冰箱储存,下次服用时应再次煮沸,放温后再服用。所有的药物应该温服,一定不要服凉药。
五、特殊药的煎煮方法
(1)先煎:贝壳、甲壳、化石以及多数矿物药,如牡蛎、磁石等,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另有一些中药毒性较大,如附子,先煎可减少其毒性,保证用药安全。
(2)后下:花、叶类以及部分根茎类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或破坏二不耐煎煮者,如薄荷、钩藤等,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完毕再将其放入,再煎煮5-10分钟即可。
(3)烊化:胶质药物如鹿角胶、阿胶等,不宜与其他药共煎,需要另外炖化,再兑入其他药同服。
(4)冲服:不宜煎煮的药物(如元明粉),液态药物(如竹沥、姜汁等),宜用开水冲服或与其他药液混合即可。
(5)单包:部分药物需要用纱布包裹后再跟其他的药物放在一起煎煮(如车前子、辛夷花等)
六、喂药方法
一般要求饭前或饭后一个小时服用。需要说明的是多数中药汤药口感欠佳,有经验的专业的儿科中医大夫所开的药3-4岁以后的宝宝通过鼓励,大多数可以自己主动服用,但是3岁以前的宝宝,开始服药时大多数需要灌药,灌药需注意方法,一定不要盲目硬灌,引起呛咳,出现危险。一般的方法是:需要二到三人合作,一人抱住宝宝,双腿夹住宝宝的腿,双手抱住宝宝的躯干和上肢固定,使宝宝的身体与水平面呈45度夹角,第二个人负责固定宝宝的脑袋,注意避免用暴力,防止损伤宝宝的颈部,第三个人用小勺或者是喂药器或者是医用5毫升注射器,趁着宝宝张嘴呼吸或者哭闹时,从嘴角向宝宝嘴里“滴药”,一定要少量,开始时就是一滴一滴的让宝宝适应味道,当他会配合时,慢慢增大每次的药量。绝对避免捏着宝宝的鼻子硬灌,出现呛咳,导致危险。
1、抗凝药应用持续时间: 目前的抗凝药主要有华法林,均为口...[详细]
糖尿病饮食治疗,不只是不吃甜食和减少主食摄入量,还必须做...[详细]
蔬菜每个人都吃,但大多数人却忽略了蔬菜的营养价值,如蔬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