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是美丽和健康的标志,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发型美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没有规律,近年来脱发人群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低龄化。预防脱发普及头发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工作。中医认为头发能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盛衰和五脏六腑功能,头发和身体是密切相关的。
1、头发的特点:
毛发是人体皮肤主要的附属器,不同人种毛发数量、颜色都有差别,亚洲人头发平均10万根,金发色头发的欧美人头发较细,约有12万根。头发为一杆状角化物,斜插入皮肤,游离部分称毛干,埋藏于体内的为毛根,毛根末端膨大成球状,称毛球。组织学上毛发由同心圆排列的细胞构成,分三层,从内到外为毛髓质、毛皮质、毛小皮。毛发的生长呈周期性,分生长期、退行期(生长期到休止期之间的过度时期,时间较短)和休止期。
不同毛发生长期各不相同,如头发生长期一般为3~7年(平均每天0.27~0.4mm),最长可达25年,退行期为2~4周,休止期为3~4个月。眉毛生长期3~5个月,休止期为3个月,因而眉毛较头发要短。正常人每天可脱落头发约70~100根,但同时也有同等量的头发生长出来,因此,只要每日脱发不超过100根都是正常的。
2、头发的功能:
(1)保护作用:头发对头部有保护作用,对头部的伤害起垫子作用;夏季头发可抵挡太阳,减轻强光中红外线和紫外线对头皮,冬季有保暖作用。
(2)美容作用。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漂亮的发型常可以展示美丽、端庄的外在气质。
3、中医对毛发的认识
1972年在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文物中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它不仅记载了许多的防治方法,而且还涉及养身美容、毛发保护和化妆的方药。同时出土的文物中还有假发和脂粉等美容用品。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就详细论述了毛发与人体全身经络和气血的关系,毛发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的方法和药物。其中有“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面始焦,发始堕;六七发始白。男性则六八,面焦,鬓发颁白,八八则齿发去”。
由此阐述了人体毛发生长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趋于衰老逐渐脱落。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华佗神医秘传》两本书中也有许多美容美发药物和方法的条目。当时的女性对美发化妆和修饰已经非常讲究,如古代四大美女中的王昭君、貂蝉除对面容美容化妆和服饰选择外,还比较注重发型、眉毛的造型修饰。《后汉书》中记载“明德王后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
表明当时就有通过化妆描眉来弥补眉毛缺损的方法。在汉代的一些医书中,还有记载治疗秃发(头癣、湿疹引起的秃发)、毛拔(斑秃)的方法和药物。晋代以后,《肘后方》中卷六,隋朝《诸病源候论》,唐朝《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均列有美发美容专卷,分类相当详细,养发生发、专治毛发病和洗发药物的内容。宋代《太平圣惠方》编写历时10年,其中第四十一卷为疗须发病专篇,共计12类134 个方剂。
明清时期,上至宫廷王府皇帝大臣和皇后贵妇人,下至庶民百姓都很重视养生保健美容,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一书对头面、口鼻、须发等疾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药的论述,比唐代以前更详细。仅治头面须发疾病中药有500 余种。还有许多非药物性的方法,如按摩、气功等养生美发乌发的治疗方法。
4、毛发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血主濡之”,“发为血之余”,中医认为毛发靠血液的濡养,毛发的病变反应了血的盛衰。青壮年时人的血盈则发长而有光泽。老年人时多血虚而毛发枯黄变白易落。血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虚、血瘀和血热。血虚可见头昏、心悸、失眠、两目干涩等症状,表现在毛发则表现为头发生长乏力,头发枯脆易断、毛色变黄或早白、脱落。血瘀,常见冠心病、肝硬化、各种肿瘤病人,面色青褐,舌体有瘀斑等症状,还伴有毛发干枯、灰白,易脱落。血热有虚实之分,脱发常见一些慢性发热性疾病病人如伤寒、结核病、红斑狼疮等,及素体阴虚,或熬夜耗伤肾阴等,出现脱发,毛色枯黄无光泽等表现。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毛发的生长机能来源于先天之精的肾气,毛发的情况反应了肾气的盛衰,如内经所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面始焦,发始堕;六七发始白。男性则六八,面焦,鬓发颁白……八八则齿发去”。青春期男子产生精子,女性出现月经。此时具备称之为天癸的生殖能力。到女子49岁,男性64岁则牙齿、头发脱落是肾气由盛逐渐转衰,面色、皮肤和毛发开始发生衰退性改变。
1、抗凝药应用持续时间: 目前的抗凝药主要有华法林,均为口...[详细]
糖尿病饮食治疗,不只是不吃甜食和减少主食摄入量,还必须做...[详细]
蔬菜每个人都吃,但大多数人却忽略了蔬菜的营养价值,如蔬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