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资源|病例

搜索

首页 保健 文化 技术 资讯

科室导航: 骨质

高荣林教授调气法验案三则

2016-02-29 01:12阅读: 来源:未知责任编辑:高荣林
[导读]高荣林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高师临证宗《内经》"百病之生于气也"和"调其气,使其平"、"调气

高荣林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高师临证宗《内经》"百病之生于气也"和"调其气,使其平"、"调气之方,必别阴阳"之旨,辨证治疗,注重调理气机。笔者随师侍诊,受益非浅,现整理病案三则,以飨读者。

一、疏肝和胃愈心悸

梁某,女,生1951年。2009年2月2日初诊。

主诉:心悸3个月余。
病史: 2008年10月开始心脏不好,血压、血糖偏高,曾在外院诊为冠心病,治疗效果不明显。
现症:心悸,每发于下午4点左右,左胁肋、胃脘胀满不适,隐隐作痛,嗳气频频,后背前胸作痛、发麻,素食,纳可,大便调,小便频,饮水则欲便,舌颤稍红苔薄,脉沉细。
中医诊断:心悸,肝郁胃滞,心神不宁。
治法:疏肝和胃,益气宁心。以四逆散、半夏泻心汤合生脉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白芍15g,枳实10g,半夏9g,黄连6g,黄芩10g,干姜6g,党参10g,元胡10g,黄芪15g,麦冬10g,五味子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0年2月9日。心悸尚在,已可忍耐,后背痛减轻,仍发麻,左胸仅深吸气作痛,胃脘胀满不适好转,口不干,小便频,舌稍红苔薄白,左边偏重,脉沉细。病症减轻,胃气见和,治以前法,上方进退。前方去干姜、黄连,加入甘松6g,黄柏10g,丹参15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0年2月23日。病证进一步好转,心悸明显减轻,仅偶见,干活稍多后背痛做麻,胃脘左侧饥饿时作胀不痛,但程度减轻,头晕,睡眠不好,手颤,足下凉,舌质淡稍颤苔薄,脉左关滑。肝胃已和,气阴两虚,心神失养。治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法。
处方:黄芪20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白芍15g,炒枣仁15个,远志10g,菖蒲10g,厚朴10g,甘松5g,黄柏10g,骨碎补10g,生龙牡各30g。14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心悸未作。

按语:心悸之病,病位在心,一般治疗多从心胆气虚、心脾两虚、肝肾亏虚、心阳不振,或水饮、痰阻、瘀血入手。《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高老师认为心胃息息相关,本例患者心悸,但左胁肋、胃脘胀满不适,隐隐作痛,嗳气频频,显系肝郁胃滞之征。治以疏肝和胃,调理气机,益气宁心,生脉安神,用四逆散、半夏泻心汤合生脉散加减取效。本例从调理肝胃气机论治心病是其特色。

二、咳喘或需和胃通腑

刘某,女,61 岁。就诊日期:2009年12月1日。

主诉:咳喘气短2年余。
病史:2年前起出现频发咳嗽,活动时喘息气短,北京某医院胸部CT检查,诊 为:肺间质纤维化,来中医治疗。现咳嗽夜间为重,少痰,动则喘促气短,胃脘胀满,食纳呆滞,口淡无味,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右关滑,左沉。
中医诊断:咳喘,痰热壅肺,胃呆肠滞。
治法:清肺化痰,和胃通腑。以千金苇茎汤合平胃散加减。
处方:芦茅根各30g,桃杏仁各9g,冬瓜子15g,生苡米30g,僵蚕10g藿荷梗各10g,苍白术各10g,厚朴10g,陈皮10g,丹皮10g,白芍20g,火麻仁12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0年1月4日。服上药7剂,病情平稳,遂在外院求诊,服中药14剂后,症状加重,又来再诊。现仍咳嗽,无痰,夜眠欠安,纳呆,食后腹胀,恶心,口中酸,舌暗边黄稍厚,脉弦尺沉细。治以前法,去白芍、火麻仁,加焦三仙各10g、熟军3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0年1月18日。咳嗽有减,夜间1~2时、下午3时许阵发咳嗽,少痰,进食稍好,食后腹胀、恶心、口中酸消失,大便不干,日1次,但仍不畅,心烦急躁,舌稍红苔边黄稍厚,脉左弦右滑。胃气渐和,肺气失宣,痰热内蕴,肝侮腑滞。治以宣肺散邪,清热化痰,清肝通腑法。
处方:芦茅根各30g,冬瓜子15g,生苡米30g,桃杏仁各9g,僵蚕10g,牛子10g,薄荷6g,远志10g,丹皮10g,白芍15g,黛蛤散包3g,黄芪15g,酒军3g。7剂,水煎服,日1剂,守法加减调治,病人症状控制满意,仍需长期辨证调理。

按语:肺间质纤维化的病人,咳嗽,动则喘促气短,医生多从气虚血瘀络阻论治。高老师认为,患者胃脘胀满,食纳呆滞,口淡无味,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右关滑,是痰热壅肺,胃呆肠滞之征,治以清肺化痰,和胃通腑为法,用千金苇茎汤合平胃散加减,和胃通腑,调理气机,三诊胃气渐和,而夜间1~2时、下午3时许阵发咳嗽,着眼肝侮肺逆腑滞,更以宣肺散邪,清热化痰,清肝通腑法治疗,正是高老师“治咳不忘调肝”观念的体现。


分享到: 0

热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16 © Xnl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438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