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黄斑病变是发生在视网膜黄斑区影响视力的病变,包括年龄相关性、病理性近视性、遗传相关性等类型,发病与氧化应激、血管新生异常、遗传等因素有关,有视力下降等表现,通过眼底检查等诊断,目前有抗VEGF药物等治疗方法,还在研究新手段,需定期检查、防晒、健康生活等预防管理。
常见类型及特点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较为常见,主要是黄斑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慢慢退化,玻璃膜疣逐渐形成。一般进展缓慢,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表现为轻度视力下降,随着病情发展,中心视力会逐渐下降,视物模糊。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的发病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紫外线暴露可能是一个危险因素,有长期户外工作且未做好防晒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对少见但病情进展快、危害大。是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长入黄斑区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等。患者会迅速出现视力明显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比如看直线会觉得弯曲等。同样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可能发病风险更高。
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患者身上。高度近视导致眼轴延长,引起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漆裂纹样改变、黄斑出血等病变。患者的视力会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以及病变的进展而逐渐下降,而且近视度数越高,发病风险越大,青少年时期就开始高度近视的人群,成年后发生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可能性较高。
遗传相关性黄斑病变:如Stargardt病等,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具有遗传倾向。患者往往在幼年时视力就逐渐下降,通过基因检测等可以发现相关的遗传突变位点。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氧化应激:体内的氧化反应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失衡,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损伤黄斑区的细胞和组织。例如,正常情况下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氧化酶可以清除氧自由基,但在一些因素影响下,抗氧化酶的作用减弱,就会导致氧化应激损伤黄斑。
血管新生异常: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情况中,脉络膜新生血管因子等异常调节,使得异常的新生血管长入黄斑区,破坏正常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
遗传因素:部分黄斑病变与特定的基因变异有关,如一些遗传性黄斑病变是由于视网膜相关基因的突变导致黄斑区的发育或功能异常。
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黄斑病变都会出现视力下降,但是不同类型下降的速度和程度有所不同。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早期可能只是轻度视力下降,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力可能在短期内明显下降。
视物变形:患者会感觉看东西的形状发生改变,比如原本笔直的线条看起来弯曲,常见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等情况,因为脉络膜新生血管引起视网膜水肿、牵拉等导致视网膜上的成像发生扭曲。
色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色觉减退的情况,对颜色的分辨能力下降。
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包括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等。直接眼底镜可以初步观察黄斑区的大致情况,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则能更清晰地显示黄斑区血管的情况,比如是否有新生血管、血管渗漏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如是否有视网膜水肿、神经上皮层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等,能够为病变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详细的结构信息。
视野检查:对于一些黄斑病变导致视野受损的情况,可以通过视野检查来了解患者视野范围的变化,比如是否有中心暗点等。
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目前治疗方法:
对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抑制VEGF来阻止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从而改善视力。
激光治疗:对于一些适合的情况可以采用激光光凝,如封闭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新生血管,但激光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对正常视网膜组织造成一定损伤。
对于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目前缺乏有效的治愈性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补充抗氧化剂等,如补充叶黄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来延缓病情进展。
研究进展:目前正在研究的有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的治疗手段,基因治疗试图通过修复异常的基因来治疗遗传性黄斑病变,干细胞治疗则希望利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来修复受损的黄斑组织,但这些治疗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距离临床广泛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预防及健康管理建议
定期眼部检查: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高度近视患者每半年甚至更短时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黄斑病变。
注意防晒:长期户外工作或户外活动的人群,应佩戴太阳镜等做好眼部防晒,减少紫外线对黄斑区的损伤。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叶黄素、玉米黄质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绿色蔬菜、橙色水果等;戒烟限酒,吸烟是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血压、血糖等,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增加黄斑病变的发病风险或加重病情。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高度近视的青少年,家长要督促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关注视力变化,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过度用眼,减少近距离长时间用眼的情况,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以降低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发生风险。对于患有遗传性黄斑病变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可以考虑进行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携带致病基因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监测措施。
菜刀切到手指是否需要打破伤风针,应根据伤口深度、清洁程度...[详细]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体温在36℃至37.5℃之间都正常,但由于体温...[详细]
子宫后位怀孕后是否容易出现腰酸,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