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及机动车辆的普及、超高层建筑的增多、化工爆炸、煤矿塌方等突发灾难事件的无法预测性,使得创伤发生率有增无减,并且致伤因素的动能明显加大,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比例显著增加,创伤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在人口死因构成中列第4位,而在36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第1位,伤后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和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甚至超过其他疾病,由于伤情复杂、内环境紊乱严重及免疫功能明显抑制,多发伤患者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病死率极高,因此提高其诊治水平的紧迫性远远超过其他疾病。
传统观念认为,任何外科疾病的首次手术治疗是进行确定性修复或重建的最佳时机,但严重创伤病人惊人的病死率,逐渐使人们认识到死亡的原因并非手术失败,而是继创伤及手术后的内环境紊乱、生理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的创伤三联症――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严重创伤由于存在必须手术处理的外科情况,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DC)理念作为严重创伤和多发伤治疗的新策略应运而生,它改变了严重创伤病人一定要在首次手术进行确定性手术的概念,更注重创伤后的临时生命救护和控制病理生理性改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DC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应用,从理论到实践均给予高度关注,从而提高严重创伤病人的救治水平。
对创伤治疗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前叶,当时Pringle、Halsted、Schroeder等分别报道了肝损伤后填塞止血和早期终止剖腹手术的方法,二战结束前,该技术一直是肝损伤的主要治疗措施,腹腔填塞是一古老、简捷而又有效的止血方法,腹腔填塞最早、也最多应用于肝损伤,因肝脏血供丰富,出血通常来势凶猛,同时也是严重肝损伤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对于迅速发生凝血障碍的肝实质出血,采用标准的外科技术止血实属不易。1894年Kusnetzoff 和Pensky首先使用纱布填塞控制肝脏出血,1908年Pringle报道用手法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以暂时性控制肝出血,这一方法后来被称为Pringle手法,由于Pringle手法是术中暂时性止血手段,必须有后续方法才能巩固止血效果,1913年Halsted引入肝损伤的肝内填塞概念,具体操作是通过向肝创面深部插入纱条的一端获得止血,并将纱条的另一端通过宽松的腹部戳口引出体外,这种方法在Ⅰ战中得到推广应用,基于Ⅰ战的经验,美国军事医学部(MDUA)战后推荐:肝脏小创伤在没有活动性出血时无需处理,较大创伤无论是否伴有活动性出血都应采用肝内填塞或者缝合(更倾向于缝合),并强调出血是肝损伤致死的首要原因及并发症,直至1944年82.6%的肝创伤使用肝内填塞或pentros肝周引流。
第二阶段:Ⅱ战后的总结中发现91%的肝外伤在剖腹时出血已自行停止,于是人们认为胆漏和肝实质的损害远重要于出血,而纱布填塞既是一种无效引流,又可能促使肝周感染和败血症的发生,且取纱布时常并发再出血,考虑到填塞仅能控制出血而有诸多延期并发症的潜在风险,1955年 以Madding为首的学者否定了这项技术,并代之以肝创面探查、清创、肝脏缝合和外引流术,此后20年纱布填塞技术遭到冷遇甚至废弃。
20世纪50~70年代,随着麻醉学的发展、输血技术的引入、ICU的出现及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能够容许病人在大量失血情况下开展大手术,外科医师更倾向于修复或者切除肝脏,创伤Ⅰ期确定性治疗的概念风靡一时,多数学者主张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或趋向稳定时对多个部位创伤同时或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所有创伤,在此期间以肝叶切除止血为代表的大量高难度、复杂、耗时的手术应用于多发伤的救治。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DC理论的出现是多发伤救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至20世纪70年代,此前十年的激进手术结果显示患者的死亡率并没有明显降低,肝大部切除术后病人的死亡率仍相当高,Trunkey与Defore等报道分别为47%和59%,人们意识到深部肝组织缝合和肝大部切除可导致胆道出血、继发性出血及肝内空泡形成,然而这些并发症正是外科医师企图放弃填塞而采用激进的确定性手术的初衷,此外激进的外科手术常并发晚期的脓毒症和肝衰,以上诸多并发症常需行高危的再手术处理而进一步加重病人状况和死亡风险,人们发现大部分肝损伤出血来自静脉,静水压相对较低,能通过人工压迫和纱布填塞暂时止血,自体组织填塞如带蒂大网膜或镰状韧带填塞常能获得更为持久的止血,这一时期扩大的确定性手术逐渐减少,Pachte对一组5000多例创伤病人资料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仅7.5%的病例采用了肝切除术,调查显示至1982年肝大部切除已罕见,仅10%病例采用肝大部切除术,但死亡率却高达50%,通过分析发现由于复杂的手术操作、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术后MOF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肝周纱布填塞技术又逐渐获得认可,并在某些严格适应证的病人中获得较好的效果Feliciano等在1981年采用该技术治疗10例严重肝损伤大出血的病人,存活率达90%。
1、抗凝药应用持续时间: 目前的抗凝药主要有华法林,均为口...[详细]
糖尿病饮食治疗,不只是不吃甜食和减少主食摄入量,还必须做...[详细]
蔬菜每个人都吃,但大多数人却忽略了蔬菜的营养价值,如蔬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