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需进行良肢位摆放及被动关节活动,恢复期开展主动运动、平衡与步行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特殊人群如老年偏瘫者重安全循序渐进、儿童宜趣味游戏化、有基础病史者依病情调整训练。
一、急性期康复训练
1.良肢位摆放:急性期需确保患侧肢体处于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与畸形。仰卧位时患侧肩部垫高,上肢伸展、掌心向上,下肢膝关节下垫薄枕保持微屈;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90°,下肢屈曲放置于垫上,踝关节保持中立位;患侧卧位时胸前垫软枕,患侧上肢前伸,下肢自然屈曲。
2.被动关节活动:由专业人员或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各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包括肩、肘、腕、指关节及髋、膝、踝关节等,每个关节每次活动3-5次,每日多次,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操作时需轻柔,依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力度,避免造成损伤。
二、恢复期康复训练
1.主动运动训练:当患者具备一定肌力时,引导其进行患侧肢体主动运动,从简单动作起步,如握拳、伸指、屈指等手部精细动作,逐步过渡到坐起、翻身、站立等大动作训练。例如先让患者练习患侧手主动抓握轻量物体,增强手部肌力与控制能力。
2.平衡与步行训练:患者平衡能力逐步恢复后开展平衡训练,可借助平衡板、平衡垫等器械,从静态平衡训练过渡到动态平衡训练。待平衡能力较好时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初期需有人保护,防止跌倒,根据患者恢复状况调整步行速度、步幅等,循序渐进提升步行能力。
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穿衣训练:教导患者采用患侧先穿、健侧后脱的技巧,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辅助其逐步恢复穿衣自理能力,如先练习穿脱患侧袖子,再过渡到整体穿衣过程。
2.进食训练:指导患者用患侧手进行拿取餐具动作,根据患者咀嚼与吞咽功能调整饮食质地,从糊状、软食开始,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确保进食安全与效率,防止呛咳等情况发生。
四、特殊人群考量
1.老年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需着重关注安全,避免过度疲劳,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结合其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基础疾病状况调整训练方案,例如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训练时需监测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引发不良事件。
2.儿童偏瘫患者:康复训练宜采用趣味性与游戏化方式,借助玩具引导关节活动与运动功能恢复,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训练强度与内容需适配,家长应给予耐心陪伴与鼓励,助力儿童康复进程。
3.有基础病史患者:如糖尿病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需留意血糖变化,训练前后监测血糖,依据血糖情况调整训练强度,防止低血糖等情况出现;脑血管病导致的偏瘫患者,需关注原发病控制情况,将康复训练与原发病治疗方案相结合进行综合管理。
菜刀切到手指是否需要打破伤风针,应根据伤口深度、清洁程度...[详细]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体温在36℃至37.5℃之间都正常,但由于体温...[详细]
子宫后位怀孕后是否容易出现腰酸,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详细]